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天源国际,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1年10月中旬,一位苏军中尉在维亚季马西南的林地里,被德军俘虏前,把一张纸塞进了靴子里。
那是一张撕下来的地图背面,写着几行歪歪扭扭的字:“我们已经被包围三天了。
没有粮食、没有联系。
如果这一切结束,希望有人能告诉祖国,我们没逃跑。”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纸张后来在一个德军野战指挥部被发现,翻译后传到柏林,一些德国军官看后笑了笑,说:“俄国人,真是死心眼。”
可是,这事儿真没那么简单。
那年秋天的苏德战场,说乱也不乱,说稳也不稳。
前线像是一张扯了线的旧网,哪里破口就往哪儿缝,但总是补不过来。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德军的“台风行动”启动得很突然。9月30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从布良斯克方向撕开了苏军防线,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一天之内打穿三十公里。
说起来,那时候苏军高层还以为这只是德军的佯攻,甚至没打算动用预备队。
结果两天后,北边的维亚季马方向也出了事,霍特和霍普纳的装甲集团从两翼推进,合围之势一旦形成,苏军的布置就成了空架子。
说到底,是误判。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时苏联总参谋部普遍认为,德国人肯定从斯摩棱斯克沿高速公路直插莫斯科。
于是主力全压在正面那道防线上,炮兵阵地、坦克掩体、步兵壕沟,建得密密麻麻。
可德国人根本没走那条路。
冯·博克的计划,是一次标准的钳形包围。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先用装甲集团从两翼推进,再由中部步兵跟进清扫。
苏军原本赖以为据的“墙”,根本没人理会。
等到反应过来,已经是10月5日。
预备方面军还没集结完,德军坦克已经推进了四十公里。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那种速度天源国际,在当时的战争中并不常见。
尤其在泥泞的平原上。
可那年初秋天气格外干燥,道路反而成了德军的优势。
西方面军司令科涅夫试图调兵阻挡,但交通拥堵、通讯中断,部队根本无法组织成有效阵线。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师还没到前线就被德军截断。
预备方面军几个师甚至没来得及开火就直接被包围。
10月7日,两个包围圈在维亚季马和布良斯克之间闭合。
七个集团军,六十八万人,陷在一个不到一百公里的圈子里。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那不是战场,是陷阱。
士兵们在林子里穿行,在泥泞中埋锅做饭。
没有补给,没有命令,连电台都坏了。
有的部队甚至不知道已经被包围,还在等上级指示。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有人把战马宰了熬汤,有人靠吃树皮和生萝卜撑了三天。
罗科索夫斯基被派去组织反击。
他到前线一看,傻了眼。
不是没人,是没人能打仗。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到处是散兵游勇,没建制、没联络、一问三不知。
罗科索夫斯基说:“这不是一个战区,是一个人群。”
他说这话的时候,穿的是一身旧军大衣,还带着伤没好的左手。
参谋们跟着他转悠了三天,最后,他只能撤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不是不想打,是根本打不了。
而德军那边天源国际,推进几乎像割麦子一样。
他们的步坦协同已经很成熟,炮兵、空军、装甲联动,封路、分割、围点打援,一套流程干净利落。
尤其是装甲部队,像一把把剃刀,在苏军阵地上来回拉锯,把整个包围圈割成一块一块。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被围的苏军开始尝试突围。
夜里,三五十人一组,摸黑往外冲。
有的成功了,大多数被堵在河边和铁路口,被德军轻机枪扫倒。
后来有一份德军战报写道:“我们平均每十分钟清理一组试图逃跑的敌人。”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还有一些人选择留下来阻击,为突围争取时间。
其中有个通信营,最后一次通话记录是:“我们还在,尽量多拖一天。”
10月中下旬,德军开始清剿。
包围圈每缩小一公里,就意味着数千人没了退路。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苏军高层派出华西列夫斯基和伏罗希洛夫协调突围,但基本无效。
电话线断了,部队也不知道该往哪跑。
最惨的是后勤。
德军空中封锁,苏军根本运不进粮食和弹药。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士兵连续五六天没吃热食,靠干粮、野菜和雪水活命。
有人在战壕里煮雪,被德军侦察机发现,引来一轮轰炸。
德军俘虏了太多人,以至于临时搭建的战俘营都不够用了。
根据德国档案统计,这次战役俘虏了超过60万人。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人道问题一度成为德军高层的讨论议题。
这场战役从9月30日德军发动进攻到10月底完成清剿,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苏军总损失接近100万人,其中大约10万人成功突围,但很多人再也没组成完整部队。
说到底,这不是一场兵力不对等的战斗。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时苏军动员的兵力、装备,其实并不比德军少。
关键问题,是部署、判断、指挥。
可有意思的地方也在这——就在德军准备继续东进、攻打莫斯科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
那年10月,乌克兰中北部和俄罗斯西部进入了“拉斯普季察”——当地人称为“无路期”。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道路变成泥浆河,坦克轮子陷进去拔不出来,卡车原地打滑。
德军士兵用马拉炮车、徒手推车,推进速度从每天几十公里变成每天不到五公里。
原本计划十天拿下莫斯科的“闪电战”,就这么被泥浆拖住了脚。
苏军趁这段时间重整部队,撤换指挥,重新布线。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新的防御体系不再是死守一条线,而是弹性纵深。
空军也开始夜袭德军后勤线。
这段时间的调整,为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赢得了关键时间。
维亚季马战役虽然惨烈,却逼迫苏联军队正视自身问题。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之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等人被重新启用,开始主导前线作战指挥。
德军则在这场战役后过于自信,低估了苏联的韧性,也低估了俄罗斯冬天的威力。
1941年12月,苏军在莫斯科前线发动反击,彻底打破了德国的“快速决战”幻想。
从那以后,没人再提“速胜苏联”这句话了。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参考资料:
David Glantz,《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2015年。
Evan Mawdsley,《Thunder in the East: The Nazi-Soviet War 1941-1945》,Bloomsbury Academic,2015年。
Алексей Исаев,《Котлы 41-го. История Вяземского окружения》,Яуза,2010年。
Г. К. Жуков,《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и размышления》,Воениздат,1971年。
В. А. Анфилов,《Начало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Наука天源国际,1962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实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