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忘却财富配资
精神永续传承
1945-2025
勠力同心,砥砺前行
八十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
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锻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一精神,既是全民族共同记忆的烙印,亦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炬。
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缅怀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先烈,深刻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本期,围绕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抗日战争史料、中国抗战类文学作品、世界优秀反战作品四个维度,我们回溯中华民族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深切体认和平成果的来之不易,共筑美好未来。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考察战时中国的多维图景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抗日战争这一复杂的历史进程,我们需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
展开剩余92%战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交通等领域都经历了深刻变革,共同构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图景。
对战时中国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抗战胜利的内在逻辑与深远影响,为当代提供深刻借鉴。
《黑土骁将》
作者:刘书良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出版年:1995-7
在线阅读财富配资
《黑土骁将――抗战中的马占山将军》是刘书良1995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传记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后的 东北抗战为背景,聚焦 抗日将领马占山的军事生涯。
全书通过江桥抗战、海伦政府建立及与伪满政权周旋等关键事件,展现马占山在民族危亡中的抗争历程。作品详述其 率部打响抗战第一枪、指挥江桥血战重创日军的战术部署,以及面对日军诱降与国民政府消极态度时的抉择困境,同时 揭露东北抗日斗争因国际调停失败而陷入的孤立局面,最终以主人公归隐收束其抗战轨迹。
《战时高校内迁与教育改革》
作者:王运来,张玥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5
在线阅读
本书剖析特殊时期教育理念、体制的革新实践,再现抗战烽火中高等教育存续的奇迹。书中通过大量档案与亲历者回忆,生动展现师生在颠沛流离中坚守学术火种的壮举,让我们深刻理解:这些在战火中涅槃重生的学堂,铸造了一座座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
《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作者:蔡宏俊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1-11
在线阅读
本书对抗战时期从军知识青年的动员、征集、输送、参战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并加以客观分析与评价。一方面,十五万学子投笔从戎的壮举,闪耀着炽热的家国情怀;但另一方面,动员中存在资源调配矛盾等诸多问题,使这场运动充满复杂色彩,值得我们深入考察。
《战时西北国际交通线》
作者:陈橹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3-5
在线阅读
本书聚焦支撑抗战物资命脉的西北通道,通过剖析国际形势与地缘关系,详述这条战略走廊如何突破封锁、输送关键物资的运作体系。从驼队翻越戈壁到飞机跨越雪山,这条用生命维系的关键之路,让我们看到危局中守望相助的坚韧力量。
>>海西州图书馆<<
抗战史料——历史不能忘记
血火淬炼的民族精神坐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呈现抗日战争的历史全貌,是历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那些铭刻着血与火、凝聚着民族气节的历史瞬间与英雄事迹,是抗战精神最生动的表达。
铭记这些不能忘却的史实,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传承民族精神、捍卫和平正义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代》
作者:刘大年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1996-8
在线阅读
该书以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觉醒与人民力量壮大为核心视角,分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存格局对战争结局的决定性作用,主张 抗日战争是民族战争与人民战争的统一 。刘大年在书中强调唯物史观研究方法,通过具体史实论证国共双方在抗战中均发挥全局性领导作用,并提出“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根本转变”的论断 。书中收录作者晚年抗战史研究成果,包含其与日本学者三笠宫崇仁就战争性质问题的学术交流内容。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
作者:沙健孙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05-8
在线阅读
◎ 海西州图书馆 www.hxztsg.cn
这是一部 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到1945年这十四年间领导 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及其伟大作用的学术专著。编著者们通过叙述中国共产党 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进行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组织和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坚持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面的历史情况,有力地阐明了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近代通史》
作者:张海鹏主编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9
在线阅读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叙述了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型期以及 中国朝野酝酿变法和改良的时期的基本史实。如中国 边疆危机和中法越南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洋务新政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教案频发以及改良主义思想主张的提出和革命活动
中国抗战类文学作品
民族记忆的艺术表达
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某一时期的苦难与精神。
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描绘历史场景、抒发深沉情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个体具体的生命体验之中。
让我们在文学的力量中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温度与厚度,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与共情。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史略》
作者:田建平,张金凤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0-9
在线阅读
该书以 1938年至1945年为时段,系统梳理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书报传播的出版思想、主要报刊书籍及版权思想, 涵盖《晋察冀日报》《抗敌报》等代表性出版物。全书共设八章,附录辑录该根据地出版人物名录及书报目录,注重通过原始史料再现历史情境,资料收录范围涵盖报纸、期刊与书籍三类传播载体。
《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研究》
作者:戴斌武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12-1
在线阅读
该书系首部系统研究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时期活动的学术专著。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档案馆原始档案为核心史料,结合战时出版物与民国报刊,考察救护总队组建过程、组织体系及战时医疗救护工作,重点分析防疫措施与海外援助获取机制。 书中实证研究覆盖救护总队与“三合一政策”关系、滇缅战役野战救护等关键领域,其史料运用方法与学术规范获学界引用认可。
世界优秀反战作品
人类对和平的永恒呼唤
战争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
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反战作品,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及其对人类文明与个体生命的摧残。
这些作品超越了国界与民族,以其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普遍价值,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与守护。
《四川抗战小说史》
作者:陈思广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出版年:2015
在线阅读
《中国·四川抗战文化研究丛书:四川抗战小说史(1931-1949)》以 抗战时期四川作家的小说创作为例,全面细致地梳理了四川抗战小说的审美品格与创作风貌,深入分析了 四川抗战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历史价值与伟大意义,揭示了四川抗战小说对于当下的现代启示,为人们重新认识四川抗战文化的历史价值提供了新视阈。
《抗战回忆录》
作者:朱健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9
在线阅读
该书以 抗战时期交通大学(1934-1946届)办学历程为主线,记录上海至重庆办学迁徙历程,展现抗战时期 交大师生坚守教育、西迁重庆办学的历史,强调交大精神传承与高校历史研究价值。书中附录九龙坡校舍照片等史料,内容源自档案馆多年筹备的抗战特展及相关文献,同期配套出版 《弦歌九龙坡》纪念画册。该书作为抗战时期高校西迁办学的史料汇编,被定位为青年学生情操教育读本及高校研究参考资料。
《抗战十四年老报刊收藏图鉴》
作者:马志春 主编
范光永 王海勇等 编著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12
在线阅读
本书是 《以报为证——老报刊见证中国抗战》丛书的分册之一,由集报家马志春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国内外原版报刊、敌后抗日根据地报刊及外国媒体报道等珍贵藏品, 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系统还原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十四年抗战全貌。书中首次公开大量珍稀报刊,如 九一八事变早期报道、南京大屠杀即时记录等文物级史料,涵盖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关键事件,并融合国统区、国际媒体及社会民生等 多维视角。其双色印刷与背景解读的设计,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可读性,为研究抗战史提供了第一手实证,亦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深的缅怀。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更要倍加珍惜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和平环境。
历史不容忘却,精神永续传承。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勠力同心,砥砺前行。
END财富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实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